2025 年 8 月,香港中环的金融从业者们发现,街头巷尾的话题突然从加密货币转向了 “充电桩代币”。朗新科技与蚂蚁数科合作的新能源资产 RWA 项目,将 9000 多台充电桩的收益权代币化,一亿元融资在 3 天内售罄的消息,让现实世界资产(RWA)代币化这个不算新鲜的概念,一夜之间成为金融圈的新宠。
全球 Web3 安全巨头 CertiK 的《2025 Skynet RWA 安全报告》显示,RWA 代币化市场规模在半年内冲破 260 亿美元,较 2022 年暴增五倍。从新能源电站到房地产,从艺术藏品到 AI 服务器,一切可确权、可产生现金流的资产都在经历数字化重构。这场变革的背后,是监管政策、资金注入与技术创新的三箭齐发。
简单来说,RWA(Real-World Asset Tokenization)就是将现实世界中的资产通过区块链技术 “上链”,转化为可拆分、可 7×24 小时全球交易的数字凭证。与传统资产交易相比,RWA 打破了地域限制和高门槛壁垒,让普通投资者也能参与到过去由机构垄断的资产市场。
以房地产为例,美国平台 RealT 已将数百处房产代币化,总值约 1.5 亿美元。每处房产被分割成数千个代币,投资者通过以太坊购买,最低投资额仅为 50 美元,持有代币即可按比例获得租金收入,且通过稳定币支付。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投资门槛,更提高了资产的流动性。
在新能源领域,朗新科技集团副总裁王卫红解释道,他们选择充电桩作为 RWA 首发标的,正是看中了其稳定的收益属性、运营提升能力和数据真实性保障。这种将实体资产与数字权益挂钩的模式,正在重塑整个资产市场的估值逻辑。
2025年8月1日,香港《稳定币条例》正式生效,成为全球首部针对稳定币的专项法规。该条例设立了法币稳定币发行人的发牌制度,要求发行人符合储备资产管理、客户资产分隔、反洗钱等一系列规定,为 RWA 交易提供了合规的结算工具。
与此同时,美国通过《GENIUS Act》为代币化国债、债券铺平了道路。在亚太地区,深圳于 2025 年 7 月确立了 “数据跨境 + 资产上链” 的 RWA 标准框架,明确了资产确权、数据跨境安全、智能合约权益分配等五大核心标准,标志着中国 RWA 从实践探索迈入标准化发展阶段。
这种全球性的监管 “绿灯” 信号,让 RWA 从之前的 “极客实验” 正式升级为 “合规生意”。
监管明朗化带来了资金的 “活水”。截至 2025 年 8 月,全球稳定币市值规模超过 2700 亿美元,2024 年交易量更是突破 30 万亿美元,成为 RWA 天然的交易媒介。其中锚定美元的稳定币占比高达 98.4%,显示出传统金融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。
传统金融机构开始跑步入场:贝莱德推出 BUIDL 项目,富兰克林邓普顿发行代币化基金,华夏基金推出亚太首只零售代币化货币基金,蚂蚁、汇丰、渣打等机构则共建香港金管局 Ensemble 沙盒,这些举措大幅提升了行业的合规公信力。
从新能源到房地产,从奢侈品到数字藏品,RWA 的应用场景正在全面开花。除了朗新科技的充电桩项目,大连市小平岛闲置资源盘活项目通过区块链技术将闲置地产代币化,吸引全球投资者参与;和田玉手镯等传统奢侈品被拆分成代币在链上交易;奥瑞德的 AI 服务器资产也实现了 RWA 发行,让投资者既能分享算力红利,又能规避传统硬件投资的 “重资产陷阱”。
在金融领域,MakerDAO 的保险库里已锁定超过 10 亿美元的 RWA 抵押品,从房贷到商业票据应有尽有;Pendle Finance 则将价值 1.5 亿美元的 RWA 收益权分离并代币化,用户可分别购买本金代币和收益代币。这些案例证明,RWA 已经从概念走向了实际应用。
资产端:现金流为王
从当前落地案例来看,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最受市场青睐。新能源电站、分布式光伏、长租公寓、冷链仓储等领域都是 RWA 的热门标的。协鑫能科的光伏 RWA 项目已成功跑通,正将模式复制到海外分布式项目,显示出优质资产的跨区域复制能力。
朗新科技与蚂蚁数科的合作案例尤其值得关注。他们通过物联网技术确保充电桩数据安全上链,用区块链保障流转透明,再辅以密码学和 AI 技术进行风控,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矩阵,为新能源资产 RWA 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。
基础设施:生态建设者
RWA 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撑。在公链与联盟链层面,蚂蚁链、Conflux、BSN 开放联盟链等提供了技术底座;在合规平台方面,香港持牌交易所 OSL、DFX Labs 等为资产流转提供了合规场所;四方精创、天阳科技等服务商则为香港金管局沙盒等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持。
这些 “卖水人” 构成了 RWA 生态的基础设施,其重要性不亚于资产本身。CertiK 推出的 “五层安全栈” 模型,从资产、法律到数据、链上全方位保障 RWA 项目安全,反映出行业对基础设施安全性的高度重视。
交易端:创新模式涌现
交易环节的创新让 RWA 的门槛大幅降低。OpenEden 提供的代币化美国国债产品年化达 4.8%,支持 USDC 申购;华夏港元数字货币基金 1000 港元起投,让普通投资者也能持有代币化货基份额;在 DeFi 领域,用户可将 RealT 的房产代币存入借贷池作为抵押品借出稳定币,年化收益约 8%-12%。
这些模式创新不仅丰富了 RWA 的应用场景,更重要的是降低了参与门槛,让更多人能分享资产数字化的红利。
尽管前景广阔,RWA 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。2025 年上半年 RWA 安全事件损失已达 1460 万美元,比去年翻了一倍还多,黑客攻击从链下信用违约转向了链上技术漏洞,运营管理也成为安全重灾区。
合规风险依然存在,中国大陆仍禁止公开发行证券型代币,因此企业多选择 “香港发行 + 离岸 SPV” 的结构规避风险。技术层面,链上链下数据一致性、IoT 设备被攻击导致资产 “消失” 等问题仍需解决。估值方面,早期项目溢价高、现金流测算不透明等问题也不容忽视,需要穿透查看底层合同才能做出理性判断。
2025 年行业观察
对于关注 RWA 领域的读者,可重点关注以下方向:一是密切留意香港证监会公告,跟踪首批合规 RWA 基金的动态;二是关注头部公链的 RWA 赛道黑客松,了解技术创新方向;三是建立 RWA 项目评估框架,重点考察底层资产质量、现金分派率、法律主体资质、托管银行信誉和技术审计结果等要素。
肖风博士在 “BUIDL 2025” 峰会上重申 2025 为 RWA “元年”,预测市场规模可达万亿。但作为普通观察者,应保持理性态度,先理解再观察,充分认识到这个新兴领域的机遇与风险并存。
RWA 不是凭空出现的新概念,而是数字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。当监管、资金、资产三箭齐发,我们正在见证一场深刻的资产数字化革命。对于这场革命,保持学习热情、提升辨别能力,或许是普通人把握资产数字化浪潮的正确姿势。
